“非遗鲜活在当下、红火在当下,更需要走向未来,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,协会愿意在这份责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,作出贡献。”2月26日,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(以下简称市非遗协会)会长范新建如是说道。作为我市非遗保护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范新建一直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守。
范新建
人在外地漂泊心却从不寂寞
范新建的办公室位于城区的十笏园非遗空间,采访当日,记者在一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寻到他的身影。定期与传承人聊聊日常生活和创作想法,是范新建工作的一部分。“与其说我们是工作关系,不如说是朋友关系。”他这样评价同在非遗“战线”上的“战友”们。
今年67岁的范新建是潍坊昌邑人,几十年来干的事儿都没离开文化。从昌邑的京剧团到文化部门,范新建在1986年迎来一次重要的工作调动——担任昌邑县(市)文化馆馆长,带着一帮“叔叔”“阿姨”辈的老同志从事文化工作。其间,他全程参与昌邑民间舞蹈、音乐、文学等的挖掘整理工作,这是与非遗的初“相识”,只不过那时还没有“非遗”这个概念。
1993年至1998年,范新建受调前往深圳“中国民俗文化村”负责潍坊展区的运行。“那时,‘中国民俗文化村’潍坊展区一年能接待好几万人次的游客,展示的风筝、年画、嵌银漆器等对游客很有吸引力。”范新建说,当时虽然人在外地漂泊,但内心并不寂寞,每天向外地人介绍潍坊,心里更多的是满足感。
范新建(左)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交流。
退休后又续上非遗的“火花”
自从进入潍坊市文化馆(时称潍坊市艺术馆),范新建一直专职从事非遗的保护工作。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刚刚起步的年代,范新建的日常工作充满了挑战。“起步阶段,不光群众不懂非遗,有些地方的有关负责同志也不重视,申报项目的事很难开展,我天天犯愁。”范新建说,很多时候,他需要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来解释申报项目的重要意义,跑到十分偏僻的村落中了解具体情况。因为热爱,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,现实越困难,他越是充满斗志。“非遗是活在人民中的传统文化、是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、是鲜活的精神记忆,所以工作起来我感觉非常有成就感,也很骄傲。”
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非遗越来越关注,扶持政策逐渐加码,非遗的地位慢慢得到提升,范新建的努力也见到效果。2010年,范新建负责齐鲁文化(潍坊)生态保护区(原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)的设立工作,为做好这项工作,仅他自己写的保护区材料就有上百万字。
再后来,范新建迎来退休的日子。“我也想过在家照顾孙子的清净生活,但我总感觉非遗的工作还有好多没完成。”2018年,在家闲不住的范新建当选市非遗协会会长,续上非遗工作的“火花”。
范新建(左二)和协会工作人员讨论工作。
想再绘一幅有张力的非遗版图
提起协会的事情,范新建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,细数这些年的成果。
协会自成立以来,躬身投入非遗保护实践,用心擦亮城市文化名片,着力推进非遗创新实践,取得显著而富有实效的成果。从大力推进非遗队伍建设,到创新非遗保护路径;从举办众多大中型非遗展演展示,到组织数百次非遗进校园;从助力世界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”建设申报,到配合“东亚文化之都”建设与推广,再到推进非遗出海与实施“潍坊好手艺世界行”计划,范新建带着同仁,怀着满腔热爱,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保护,促传承,搞创新,“我总是告诉大家,非遗保护既要不忘过去,又要脚踏当代,更要面向未来。坚持本质性传承,赋能化保护,多元化传播,创新性发展,是非遗弘扬发展的有效途径。”
1月4日,范新建担任总编导的梦金园之夜·2025潍坊非遗春晚《何以潍坊》在潍坊大剧院上演。晚会通过文化解读与艺术审美相融合,让观众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潍坊灿烂的文化历史、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挚热的人文情怀,多维的艺术空间、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、壮美的文艺场景转换,打造了好看、好听、走心、入脑的文化演艺品牌,创新实现了非遗的当代表达和场景传播。作为非遗工作者,范新建又写了一篇有价值的非遗美文。
如今的范新建,年近古稀,但对非遗的热爱之情让他充满活力。对于自己的过去,他比喻是一次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文化行走,对于未来,他想再绘一张谁道人生无再少的非遗版图。